游客在拍攝后黃社區的地標百年碉樓。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攝 在農事體驗區,小學生體驗捉泥鰍。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通訊員 朱崇飛 攝 東南網11月2日訊(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通訊員 朱崇飛)深秋時節,知秋湖畔風光美。記者走進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后黃社區采訪,只見街道兩旁藤蔓蜿蜒、花木扶疏,村民有的沿湖結伴散步,有的圍在一起下棋、聊家常,房前屋后還有不少游客在參觀拍照……一幅村美民富的畫卷徐徐展開。 “以前村里又窮又臟,道路破破爛爛?!焙簏S社區黨支部書記許麗麗說,現在的村子有“顏值”有“內涵”,房子也成了湖景房,“臟亂差”再也不見了,“口袋鼓了,人越活越精神”。 三面環山的后黃社區,從昔日的“空殼村”到如今的“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”,美麗蝶變始于念好“僑經”,“南洋風情,夢里老家”的招牌越擦越亮。 “喚醒”僑厝留鄉愁 “十一”長假期間,“莆陽賞秋·遇見后黃”系列活動熱鬧登場,游園會、方言音樂會、非遺體驗、市集等精彩紛呈,百年碉樓、三山婦產醫院、黃氏宗祠等華僑建筑擠滿了游客,非遺和古厝的跨界互動,讓后黃火“出圈”。 創新活化華僑建筑,是后黃撬動文旅市場的一把“金鑰匙”。 “這里有100多座華僑老宅,其中明清、民國時期建筑34幢。這些古厝洋樓都是過去華僑出資建造的,既有莆田傳統的紅磚厝風格,也有南洋建筑特色?!北P點“家底”,許麗麗臉上透著自豪。 然而,這些資源一度是“沉睡”的。多年來,由于華僑及其子嗣大都定居海外,古厝洋樓無人居住和管理,漸漸破敗,甚至出現毀損。村民看在眼里,疼在心頭。 怎樣盤活這些“寶貝”成為村民面前的一道難題。2015年,古民居“流轉”村民監督討論會在后黃舉行,經過一致表決,村里決定用110萬元的村集體資金購買一棟建于1928年的華僑古厝。如今,這里已成為黨員政治生活館,累計接待旅客2萬多人次。 以這棟古民居為起點,后黃的華僑建筑“流轉”機制建立并完善。近年來,村里以購置或長期租賃的形式,先后流轉20多棟華僑厝,按“修舊如舊”原則進行修繕,改造成各類特色展館、公共空間,或引入新業態,目前已有18棟投入使用。 紅色記憶博物館、民國往事博物館、莆陽民俗館、家規家訓館、僑鄉記憶文藝家部落……如今,越來越多特色展館在后黃亮相,閑置的華僑建筑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,實現了“村民(僑胞)得租金、村集體增收入、企業獲經營空間”的多贏格局。 “活化利用好老建筑,最大限度保留‘僑味’,不僅使其成為僑文化展示的載體,更能留住鄉愁,帶動鄉村振興?!逼翁锸形麄鞑颗神v后黃社區第一書記吳誠學說。 古厝洋樓家國情 “大家看這棟民居,房主兩兄弟都在海外,村里租下來加固再招商,現在一樓做私房菜,二樓開茶館。這些舊門板、農具打造的桌椅板凳,是不是讓你想起了兒時的記憶?”在一棟華僑老宅前,導游小張正向游客導覽講解。 在后黃,這樣的場景并不鮮見。每一座華僑建筑背后,都藏著一段值得細說的故事。 “再美的風景,也需要故事和文化底蘊來吸引游客、留住游客?!痹S麗麗坦言,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才能讓老建筑“活”起來。 “大伯許文龍是村里最早一批下南洋的。在新加坡從打零工開始,開過冰店,辦過制冰廠,漸漸闖出一片天地?!贝迕裨S仍熙告訴記者,許文龍經常寄錢和吃食回來,蓋了現在的老宅,1964年,村里建小學,他也捐資助學。如今,古厝已開辟為莆陽民俗館。 和許文龍一樣,后黃走出去的僑胞,事業有成后大都回來蓋起古厝洋樓。他們時刻關心家鄉發展,熱衷公益事業。 在眾多紅磚厝中,有一棟格外引人注目,它是老華僑林天寶的故居,也是印尼羽壇巨星林水鏡的祖宅?!捌筮^海討生計,含辛茹苦建家園”,門前的一副對聯,默默講述著“下南洋”的艱辛歷程。 18歲那年,林天寶離開家鄉到印尼打拼。兩手空空的他,看到街上往來的自行車,便琢磨起修車的生意。從自學起步,他在路邊蓋起茅草屋,開了一間修理店,靠手藝掙到“第一桶金”。此后,他賣自行車、縫紉機,建塑料廠……事業做得風生水起。 1928年,林天寶出資蓋了如今的老宅。此后,古厝洋樓一座座拔地而起。1984年,他拿出15萬元捐建后黃小學,并設立獎學金。為改善家鄉醫療條件,他又捐資建起衛生院門診大樓。 “情系故鄉、回饋桑梓,是后黃僑胞的優良傳統?!痹S麗麗介紹,林天寶經?;剜l探親,告誡子孫不要忘了根。2015年,為了支持家鄉發展,其子林水鏡將故居賣給村集體,用來建華僑創業展覽館?!傲炙R還給兒子取名林偉漢,表達對故鄉的思念?!?/p> 行走在后黃,一棟棟古厝洋樓,仿佛都在講述一個個動人的家國故事。 鄉村游的流量密碼 老建筑被“喚醒”了,但真正火起來是近幾年的事。 “雖然坐擁好山好水、古厝洋樓這些優質資源,但后黃一直沒能吃上‘旅游飯’?!痹S麗麗介紹,此前由于缺乏配套設施等原因,文旅產業發展遲緩,村民主要以務農為主。 2015年,后黃引入莆田康輝旅行社,合作設立莆田后黃旅游景區管理公司,村集體占股51%,企業占股49%。通過統一招商,整合業態,引導居民參與旅游項目開發,古村游覽、僑厝觀光、農事體驗、休閑采摘、餐飲民宿等新業態紛紛涌現?!耙浴侮柡簏S、桃源村莊’為發展定位,聚焦休閑農業、民俗文化體驗、研學教育三大板塊,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?!眳钦\學說。 如今,休閑農業已成為后黃景區的名片,采摘游、農事體驗頻頻刷屏網絡。當地農戶介紹,社區成立了專業合作社,除了水果采摘,還推出蔬菜采摘,以“把一周蔬菜綠色帶回家”為主打,讓農田體驗區常年不閑置、季季有特色,周末可接待游客上千人次,既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、租金收入,又增加村集體收入。 老建筑盤活也帶動新業態發展,吸引更多年輕人扎根創業。目前,社區已入駐18家創客團隊,包括忘憂園休閑吧、漢服文化體驗館、龍華書院、油畫基地、集郵文化產業創新基地等,年輕時尚與古厝洋樓相得益彰。 以“僑”為橋,后黃解鎖鄉村游“流量密碼”。目前,后黃年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,旅游年收入3000多萬元,帶動全村就業人數600多人。 “下一步,我們計劃引進臺灣文創團隊,圍繞僑文化、非遺做文章,為后黃量身打造文化IP,讓鄉村有看頭、有玩頭,更有盼頭?!眳钦\學說。 |